世界真的欠你一个道歉吗?——论“情绪受害者”与自我成长
2025年6月26日星光下的灵魂
2025年6月28日每年高考成绩放榜,680、700分的高分捷报如烟花般在屏幕上绽放,成为无数家庭和媒体关注的焦点。北大、清华的选择题,成了无数人艳羡的“甜蜜烦恼”。然而,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,我们是否还记得,高分考生其实只是高考洪流中的极少数?
95%的考生,他们考进了普通院校、选择了职业教育,甚至有人黯然离场。他们的故事,却在主流叙事中集体失语。
信息茧房与认知牢笼
媒体对高分案例的无限放大,制造了“信息茧房”与“认知牢笼”。
当头部案例被渲染为“常态”,普通孩子的成长路径就被无形中边缘化。
家长、社会乃至孩子本人,仿佛都被裹挟进“唯分数论”的单一评价体系,忽略了人生选择的多样与社会的多元。
教育生态的厚重基底
恰恰是这95%的普通考生,构成了中国教育生态最厚重的基底。
他们分布在各类普通院校、职业学校,或早早步入社会。
他们的奋斗、挣扎、成长和迷茫,才是青年成长的主流现实。
每一个普通孩子,都有权利被看到、被理解、被尊重。
主流叙事之外的人生价值
高分固然值得鼓励,但人生的价值不止于分数。
个人价值,不仅仅体现在高考成绩,更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职业的执着、对未来的探索。
社会需要多元的人才,也需要包容多样的人生轨迹。
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?
面对被主流叙事隐去的95%,我们能做的,是给予更多社会关注和理解。
媒体可以多报道普通院校、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,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正视自我、发现兴趣。
社会应当为不同的奋斗路径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,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自己的坐标系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刻度。
结语
为高分考生鼓掌的同时,别忘了那95%的普通孩子。
他们是教育公平的基石,是社会多元的希望,是未来中国最广阔的力量。
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的成长,尊重他们的选择,见证他们的精彩人生。

